中文经典小说馆>穿越历史>我们那年代 > 第四章 十九
    太平关有一条河,人们叫它太平河。

    太平河,上游来源于七里红。

    七里红河水,闯过出口处的沈海刘,沿着鼓楼山脚缓缓流过一程后,猛地向北一拐,穿过肥沃的灌塘畈,急匆匆流向太平关。河水在这里,又来了一个九十度的拐弯,卷起一个个大旋涡,顺着太平关向东流去。

    太平河年复一年灌溉着两岸的良田,养育着两岸的村民,也常给两岸村民带来交通的不便。

    由于当时正值***时期,加上连连的自然灾害,饥荒时时地困扰着我们。

    我们开辟了一个十多亩地的校办农场,农场在太平河对岸的沙滩上。

    到河的对岸农场,只能绕三、四里路程,从下游过桥。否则,必须坐渡船才能往来。

    为了省时,我们去农场,是靠摆渡。

    学校没有渡船,去农场劳动,只能用竹子编扎成约长五米宽两米的竹排。竹排每趟最多只能载五个人。

    农场生产,延续着“刀耕火种”耕作方式,一把柴刀,一根火柴。先把荆刺、杂草砍倒,晒上一段时间,待干燥后点上一把火烧成灰烬。然后,均匀地撒下小麦或芝麻种籽。地间管理也很简单粗放,只需在庄稼生长的过程中,锄两次草就行了。

    这里是河滩,地面基本上是沙质土壤,锄草并不费劲。

    农场劳动一般安排在星期六下午。劳动过后,学生就可以回家拿米、拿菜等生活用品。

    一个周六的下午,当师生们扛着锄头高高兴兴地返回校园时,不料,可怕的事情发生了。

    由于学生们归心似箭,飞似地跑到河边,抢着过渡。老师们事先没思想准备,学生们一窝蜂地挤上竹排,任凭老师们怎么阻拦,也无济于事,局面一时失控。此时,已有六个学生已经跳上了竹排,有的学生还想继续向竹排上挤。

    眼看竹排在不断地下沉。

    竹排上的学生全是山里孩子,不习水性,一个个惊慌失措,乱成一团。不料,竹排翻了,排上的学生全部下了“汤圆",掉进了水深两米多的河水里。

    岸上的师生,除我以外没有一个识水性的。大家只能站在岸上,伸长手臂,把长柄锄头,伸向落水的同学。可是,任凭岸上的人们喊破嗓子,也没有一个来抓住锄头,他们只顾在水中挣扎。

    此时,河对岸的机关干部和居民也被惊动了,都站在后门口,爱莫能助,只是叫喊,指导对岸的师生们怎么做。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岸上两位老师,抛下手中的锄头,要往河里跳。

    “你们不会游泳!”我猛地把他们推向后面,丢下手中的锄头,“扑通”一下跳进水里。

    没想到水下的学生,一个个本能地死命抓住我,扒在我身上。我心里慌了。

    我想呼喊岸上的人,叫他们用锄头钩住竹排,别让竹排被流动的水冲走,可是我在水里怎么也无法把头露出水面。

    我心里明白:必须尽快摆脱缠在身上的羁绊,否则不但救不了学生,自己也会丧命。

    于是,我把身子向水底沉下去。这一下真有效,刹那间,扒在我身上的学生全放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