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经典小说馆>穿越历史>五代逆天 > 第142章 展示实力2
    ,更新快,,免费读!

    第142章展示实力

    王朴说道:“契丹人重利而无信,贪婪无度,如果我们向他们示弱,契丹人必然以为我大周经中原一战实力大损,虽胜犹败。八一?中?文网?这种情形,就宛如一个孤独无助的孩童一样,只能任打任骂,毫无还手能力。契丹人不趁机南下才怪呢。所以,我们要表现出我们的强势来,让契丹人心有余悸,让他们继续犹豫,为我们大周争取时间。”

    王朴这话没有说完,这事儿这么一闹腾,契丹可能暂时被唬住,可他终究会滑向楚国的。所以,他用的是“争取时间”。

    郭荣寻思了一会儿,微微一笑,道:“这一次,算他们楚国运气好。就依照先生说的办,把大周的气势鼓舞起来,让天下人也知道知道,我大周可不是石晋,想被搓圆就搓圆,想被揉扁就揉扁!”

    王朴见郭荣满脸笑容,可仔细看看却见他眼角边挂着丝丝忧郁,知道他心中还是有些许不安的。当下,他又问道:“陛下心中是不是尚有疑虑啊?”

    郭荣诧异的看了眼王朴,满脸的笑容渐渐的僵硬下来,最终化为深深的一声叹息。

    此时无声胜有声。王朴也知道郭荣心中的压力想必是极大的。眼下这环境也确实太恶劣了一些,如果燕云十六州在手,即便北方有契丹铁骑,依靠着幽燕地形,至少能让河北变成一方净土。。。可现在除了关中,堂堂大周竟然没有一寸土地不再敌国的威胁之下。这是明帐。

    还有暗帐呢?契丹人横行无忌、杀人无度,河北一带百姓对契丹人极为仇恨,这自然可以作为助力,可是,面对南方的楚国,大周还真的有些有心无力。主动进攻,打得赢,消耗了自己是输,打不赢那就更是输到姥姥家了。不进攻,你不进攻,要不了两年时间,楚国肯定会找大周的麻烦的,原因很简单,他绝对不会坐视大周恢复国力的。在退一步讲,就算楚国不进攻,可是,大周税重楚国税轻,边境的百姓偷偷逃亡楚国的不可胜数,简直是禁无可禁。要防止百姓潜逃,就只能诱之以利,降税,可是楚国有海外赋税可以作为补充,大周。。。大周朝廷没有一只船下海的,海上都是楚军的天下。迫于无奈,大周才想重开丝绸之路,可惜,丝绸之路已经中断了百年之久,再开西域,难度也是极大的。

    可是,并不是没有办法扭转局面的,自己本钱是小,可是只要眼光毒辣,看准了步骤,一步一个脚印,对方总有失误的时候。

    王朴笑道:“陛下,臣敢断定,如果契丹和大周作战的话,契丹必输,大周必胜。说不定我们还能收复燕云十六州。”

    郭荣一愣,他的心思还留在示威上面,他心中担心的是契丹人大举南下,可没想到王朴却说就算契丹人南下也是必输之举。

    郭荣说道:“请先生为我解惑。”

    “自从汉高祖靖难以来,契丹内部混乱,多次内讧,勋臣宿将凋零甚多,剩下的都站在了高模翰的一边。现在高模翰失事,契丹人若真的南下,统御军队的必然是耶律挞烈,挞烈小儿仗着皇亲的身份,并不识军事,耶律璟虽不昏聩,可毕竟号称‘酒仙睡王’,他用的大臣,能够帮他守住权力,又岂能帮他安置天下,无非是萧规曹随,把耶律德光那一套东西继承下来,可惜,耶律德光不是萧何,他更不是曹参,契丹比起耶律德光时代是远远不如的了。正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让挞烈做大帅,用的都是拽刺等无能之辈,契丹安能不败?所以,陛下尽可放心。”王朴分析道。

    王朴并没有从客观国力上去分析,而直接从人事上来说。说国力军力,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契丹人还是比大周强一些,可是,人才上却是大大不及的。耶律德光一代的契丹优秀人才,随着岁月的流逝,大都无可奈何花落去。剩下的都是没有经过大场面的公子哥,以至于杨衮在中原闹了一闹,都被契丹人视为名将。杨衮那套东西,是耶律德光都不愿意在玩的,耶律德光当年多猛啊,册封中原皇帝!这样的实力,人家用得着给你打游击吗?

    王朴继续说道:“眼下真正的难题,是两强的联合。一南一北夹持大周。一旦,他们互相呼应,联合出兵,大周可就危险了。”

    “依先生之见,我们该当如何做呢?”

    王朴思考了许久,说道:“陛下,臣倒有一个办法,就是不知道陛下肯不肯放弃。”

    “可是西进关中放弃中原?”郭荣问道。虽然充实关中已经是大周的基本国策了,可是,不知为何,说出口的时候,郭荣心中总是有淡淡的苦涩。

    “陛下,是否觉得丢弃了中原,我大周就失去了一统天下的根基了吗?”王朴问道。

    郭荣看了看王朴,咬了咬牙终于开口说道:“先生,朕。。。朕。。。楚国膨胀太快,朕心中真的不安啊。”郭荣想说,我们再计较,对方也在见招拆招,咱们放弃了中原,万一他楚国转脸就将中原变成了逢甲一方的天堂,大周苦守于关中,那。。。那岂不是自蹈死地吗?可这话说出来,似乎有点不信任王朴的意思,话到了最后,还是被过郭荣给含糊了过去。

    王朴笑了:“陛下,臣想说的是另一个办法。”

    郭荣一愣,敢情老王不是说西迁这个老调重弹的话啊。

    “先生有何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