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新军里所用的地图已经不是过去那样,一张布,上面画个圈就是城池,画一条线就是条河!而是相当复杂的专业军用地图了!

    至于炮兵军官就更麻烦了!他们除了掌握上述技能以外,还要学会熟练的计算三角函数和抛物线!因为不计算就打不准火炮!所以如果把旧军队的军官扔到新军当中,他除了一脸懵逼以外什么都做不了!

    在刘昊嘉等人对开城府指指点点的时候,测绘兵们正忙碌的将地形转化成专业的军事图纸。现在的开城府可以说是和以往大不一样了,除了城墙被加固加高以外,倭人还修建了八座堡寨!每个城墙外面两座专门用于保护城墙的堡寨!想攻击到开城府的城墙就必须先拔掉堡寨!

    而这些堡寨都是用原木和夯土建造出来的,看起来非常的坚固!至少是在老式明军将领看来是难以攻克的。或者说想要攻克这些堡寨必须付出比较大的损失才行!不过从刘昊嘉和其他军官的脸上看去,却都是一副轻松的表情!应该是对攻克这些堡寨有足够的把握!

    刘昊嘉他们正在西城门那里,看着城上的倭人士兵如临大敌一般的关注他们,觉得十分的好笑!于是就催生了好多关于倭人的笑话!

    等到测绘兵完成测绘后将地图送过来,几个军官拉着地图的四个角,让刘昊嘉和军官们谋划。

    刘昊嘉看完之后用手指弹弹地图说道:“看来倭人搞得还是老一套嘛!”

    他这么一说,原本就比较轻松的军官们干脆直接笑出声来!刘仁更是直接说道:“嗯,大帅说得没错!唯一的亮点就是城外的两个堡寨和城墙之间联系很紧密,能够相互支援!但是他们只在城上有火炮,堡寨在里面却没有,这堡寨就等于是送的!”

    另外一个军官撇撇嘴说道:“岂止是堡寨没有火炮啊,就是城墙上也没有几门炮啊!就那几门火炮,口径还小得可怜!”

    一个明显是炮兵军官的人直接说道:“大帅,我们有能力在三轮攻击之内毁掉对方炮位上的所有火炮!而且他们的火炮根本就是无遮无挡的放在城头上,数量还这么少,看来完全可以省了坑道掘进了!”

    刘昊嘉听到这话也是无奈的摇摇头说道:“教交给你们的东西用来对付倭人确实是有些大材小用了!”

    军官们听到这话又是一阵哄笑,并且并没有否定这一点。因为刘昊嘉教给他们的攻城作战方式根本就不是针对这种普通城市的,而是针对棱堡的!

    在这个时代,棱堡刚刚在西方开始出现,并立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十六世纪到十七世纪,正值我国明朝末年,是欧洲军事技术全速发展的年代。也是西方在思想上开始超越东方的时代。

    生产力技术快速发展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资源的掠夺和战争的蔓延。火枪和大炮的普遍使用,不只使战争方式发生变化,而进攻和防御的战争策略,城市防御体系甚至整个国家的战争思想也随之改变。于是棱堡出现了!

    在欧洲我们常常见到一种星状,层层叠叠的军事建筑:其让人吃惊的几何形态堡垒就是棱堡!这种要塞时在火器普遍使用以后,防御形式上的重要的飞跃。

    于是面对大炮的炮弹速度的提升和武器越来越轻便的事实,十六世纪中叶,由意大利人首先设计了这种新的防御形式——棱堡。

    面对高速且平行飞行的炮弹,中世纪高耸的城墙变得不堪一击。特别是在这样高出城墙上架设大炮,简直如自杀一般!光是己方大炮发射的震动已足以摧毁己方砌体城墙。

    所以十六世纪的意大利人发明了将城墙尽量放低,运用壕沟的方式形成内壕墙。这种墙体可以充分运用地势和土壤的体量,吸收炮弹的动能,而且城墙位置低矮,大幅提高了对应大炮的防御能力。

    壕沟以外,用挖出的土堆填出冲击坡,让防御方的火力能够最好的压制从野外来犯的敌军。

    为对攻击方形成包围的态势,星状角的防御平台突出于防御线以外,从而增大了射击的角度和长度。

    这是战略防御思想上的一个重要变革:由高耸的城墙到低矮的壕沟,虽然暴露了城墙以后高出地面的建筑,却最大的保护了城墙以上作战人员的安全,从而提升了城市的防御能力。

    棱堡出现后,防御的重点变成了在各个交通要道的交汇点设置要塞为原则。城市防御的方式也由全城墙的方式,变为市郊要塞防御的方式。不过将棱堡要塞发扬光大的并不是懒惰的意大利人,而是一个强悍的法国军事专家,沃邦!

    棱堡的出现对欧洲城市布局产生深远的影响:中世纪的城墙演变为绕城壕沟,最后为远郊的要塞所代替。城市的发展忽然失去了城墙的制约,市郊城市化促使城市规划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