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纪泽知道吴中元在开玩笑,但害怕还是难免,只能央求吴中元跟他一起去。
吴中元吃着苹果,并不接话。
见吴中元主意已定,王纪泽也不便再央求,但是心中忐忑,便抬起右手,拿着符,反复演练着拍打的动作。
一天之中发生了这么多事情,吴中元迫切的想要梳理线索,理清头绪,但线索太多,也太杂乱,一时之间也不知从哪里开始。
现在事情的大致脉络已经出来了,他的父亲很可能是远古时期某个部落的首领,在一场战斗中,部落的巫师,也可能不叫巫师而叫法师或祭师,总之是拥有神奇法术的人,施展法术想要将他移到安全的地方。
可能是施法的巫师能力不足,也可能是事发仓促,巫师忙中出错,本应该是位置的转移,却搞成了时间的转移,将他和那个鸟人送到了数千年后的现代。
二人出现的具体方位应该就是现在的黄县一带,鸟人的情况与吴追的情况类似,无法适应现代的空气而死去,在临死之前将他托付給了自己的师父。
鸟人临死前应该告诉过师父他的姓氏,也可能是他的名字,因为在远古时期,姓名是不分的,吴也很有可能是他们所在部落的首领,有点类似于大王这一类的称呼,每一代的首领可能都叫吴。
真相究竟怎样,目前无法考证,这个也不是关键问题,可以暂行搁置。
前后串连,可以发现吴追很可能不是唯一前来寻找他的人,顺治年间的总兵吴千山身上也有熊头纹身,他应该也肩负着和吴追相同的使命,只不过他被送去了另外一个年代。
历史是考古的基础,学考古的历史都学的好,历史年代都在吴中元的脑子里装着,大致算来,顺治年间距今三百六十年左右,不管是三百六或者三百六十五,都是一个非常玄妙的数字,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部落巫师发现把他搞丢了之后,急忙召集人手寻找他,但巫师本身也无法确定具体把他弄哪儿去了,只知道一些疑似的地点,确切的说是疑似的时间点,这个疑似的时间点很可能就是三百六十年或者三百六十五年。
远古时期距今大约有五千年,按照这个计算,巫师至少派出了十几个族人外出寻找他,吴追和吴千山都是前来寻找他的勇士之一。
由于缺乏实物证据,这也算不上分析,只能算是推测,不过这应该是最合理的推测。至于真相是不是这样,需要翻译出吴追留下的那些文字才能最终确定。
到了熄灯的时间,王纪泽把灯关了。
黑暗可以令人更加专注,吴中元闭着眼睛,继续推测。
仔细想来,刚才的推测也有不合逻辑的地方,那就是他丢失之后,巫师应该并没有立刻开始寻找,他出现在这里十八年,原来的世界应该也过了十八年,也就是说吴追是在他失踪十八年后自“老家”出发,过来寻找他的。
之所以有这样的判断,有两个依据,第一,吴追见到他之后只有激动,没有疑惑,这说明吴追出发时就已经知道要找的不是一个婴儿,而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
第二,也是前后串连的结果,巫师既然送人出来寻找他,就说明巫师知道他可能存在的时间点,这个时间点也就是巫师施法转移的最小单位,所谓最小单位,说白了就是这个巫师施展时空转移时是以三百六或者三百六十五为单位的,他的法力也只能以这个时长为单位,没办法转移到除此之外的其他时间点。
这应该可以算是巫师施法的一个瑕疵或是不足,而这个瑕疵和不足,也恰好成了巫师送人出来的一个重要依据,每个施法单位送一个人过去,这种作法虽然也有很大的碰运气成分,却不是大海捞针那么茫无目的。
至于他的族人为什么在十八年后才开始寻找他,这个疑问应该也可以在吴追留下的文字里找到答案。
零碎的线索逐一理顺,接下来需要考虑的就是最重要的问题,是继续留在这里,还是设法回去。
先不说能不能回去,只说想不想,这个最关键。
吴追生前不愿告诉他父母的真实情况不是没有原因的,父母已经不在了,他的确缺乏回去的源动力,远古时期对他来说是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先说物质生活,什么鲁菜川菜煎饼果子,这些就不用惦记了,连面包和馒头也不会有,因为小麦不是中国本土作物,古时候没这东西,连玉米也是外来的,那时候的人主食是小米儿和豆子,好在还有水稻,兴许偶尔能吃上一碗米饭。
再说精神生活,古时候没电,跟电有关的都没有,估计也不会有书可看,族人全是一群没有上过学的文盲,兴许还有几个认字儿的半文盲,完全没有共同语言。不对,本来也没有共同语言,一旦回去,连语言都得从头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