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经典小说馆>玄幻奇幻>三男一女群交真实口述 > 第13章 .我看起来还像是人类吗?
    紫禁城,文华殿,暖房。

    吴宗睿盯着桌案上面的地图,看了有🀩小半个时辰,曾永忠和廖文儒进入暖房的时候,都没有开口说话,默默的站在一边。

    吴宗睿想的很多,就目前的情况来说,登莱新军的总兵力接近五十万人,不可能继续扩充了,大吴王朝与大明王朝对于军队的理解完全不一样,朱元璋实施的军户制度,📞🛿早就被大吴朝廷彻底的抛弃,军人就是军人,亦军亦农肯定是不行的,而且🕊登莱新军所有的军士,都是实行招募的制度,也就是说,登莱新军的军士是专业的军士,🔊不可能自己去种地,不可能自己去挣钱,需要朝廷养活他们。

    虽然有皇家银行的支撑,有正在兴起的商贸赋税也支撑朝廷的收入,但军队的消耗是巨大的,如果是🕔战时还可以理解,但😽🆵📸是到了和平时期,继续养着那⛱🞋💥么多军人,朝廷是难以承受的,这就要求登莱新军的将士无比是少而精,作战能力异常的强悍。

    穿越的吴宗睿,与其他人的认识有很大的不同,登莱新军的发展方向也要逐渐的调整,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之中,以着力打造骑兵和步卒为主,不过天下逐渐稳定下来之后,就要重点打造🊴水师,朝着海外扩充实力了。

    登莱新军水师的战斗力是很不错的,而且战船屡次的实施了改造,战船上面所有的火炮,都🚦🕦是兵器局研制出来的最新式、😽🆵📸最威猛的,为了能够加快战船的行进速度,兵器局还在想方设法的减轻火炮的重量。

    虽然登莱新军水师的战斗力颇为强悍,不过一直都没有用武之地,大部分的时间都是盘踞在登🅚州🖣🔜🁝和莱州的水师码头,🃲偶尔会出去征伐那些搅乱海运规矩的商船。

    从登莱新军的整体部署来说,南北⚐🐧🂑基本平衡,山海关一带驻扎有近二十万登莱新军将士,南直隶一带驻扎有十五万登莱新军将士,京城驻扎有五万登莱新军将士,其余十万登莱新军将士,则是驻🀾🂙扎在延绥、宣府、大同以及宁夏一带的边🞡🕫🌧关兼顾陕西与山西,其中还有归属于山海关的三万登莱新军水师的将领。

    这样的部署,吴宗睿肯定⛡🛼不满意,穿越的他,早就将领土划分为了几大战区,将来军队的部署,🖣🔜🁝完全按照战区的要求进行,这样既能够抵御外敌,也能够护卫国家。

    终于,吴宗睿的眼睛离开⛡🛼了地图👚,看向了曾永忠和廖文儒。

    “先生,☵文儒,张东涛和李岩写来的奏折,你们都看过了,我认为他们说的很有道理。”

    “今🈈🟢年登莱新军就要发起对南方的大规模进攻,所有人都认为,到时候必定是登莱新⚷军倾力出击,彻底打败和剿灭张献忠,灭掉隆武朝廷,不过我还没有完全下定决心,因为我还是担心北边的后🀾🂙金八旗军。”

    “八旗军偃旗息鼓好几年了,朝中有人甚至看不上八旗军,认为登莱新军🁩能够轻易的打败后金的八旗军,这等的情况或许存在吧,不过从战🜘🂘略布局上面来说,我们暂时无暇顾及到后金的八旗军。”

    “一旦我们将注意力完全转移到南方,后金的八旗军突然倾尽全力发起对山海关甚至是北直隶的进攻,登莱新军将要面临两线🅂🃰作战的局面,我们虽然不惧怕,☨但我们也要预防这种情况的出现💗💂🏄。”

    “张东涛和李岩的奏折提醒了我,让我想到了🎁🎋🏤水师作战。”

    吴宗睿说到这里的时候,⛡🛼曾永忠和廖文儒连连点头,两人都清楚,支撑隆武朝廷的就是郑氏家族,郑🕔氏家族富可敌国,其主要的收入来源,就是控制南方沿海的商贸交易,海外商贸交易的利润是巨大的,大吴朝廷依靠征收海外商贸交易的赋税,让朝廷府库的银两充足🊒🏬🝊,能够支撑登莱新军以及朝廷庞大的开销,如果打掉了郑氏家族水师的力量,全面控制了东南沿海的海外商贸交易,全面征收商贸赋税,则朝廷的收入将成倍的增加。

    曾几何时,郑氏家族甚至想着掌控登州海运商贸,不过试探了之后放弃了,因为郑氏家族察觉到🖣🔜🁝,登莱新军的水师异🃲常的强悍。

    如果登莱新军的水师进入福建和广东沿海去作战,🟢🞲😄彻底打败郑氏家族的水师,则郑氏家族的收入将要锐减,或许郑氏家族集聚的财富,可以供其家族一辈子衣食无忧,但要求他们继🊈🎚👪续🅰支持隆武朝廷,那就有些勉为其难了。

    这就意味着,登莱新军水师一旦打败了郑氏♄家族的水师,完全控制了沿海的商贸交易,隆武朝廷就无法🜵很好的维持下去🖂了。

    朝廷🈈🟢在南方两个主要的对手,一👚个是🀩张献忠,另外一个就是隆武朝廷。

    两个对手的性质完🍞🉐🆢全不一样,面对张献忠的时候,登莱🄺新军将士可以倾尽全力围剿,但面对隆武朝廷的时候,朝廷就要略微的谨慎一些了👁。

    廖文儒对着吴宗睿抱拳开口了。

    “皇上,臣以为,开年之后的作战,就以海上作战为主,一方面能够继续稳固辽东的守卫,让后金的八旗军不敢妄🜧🄣动,另外一方面,围剿郑氏家族的水师,能够彻底动摇南方🉂🄡的局势,臣觉得,只要击败了郑氏🐄家族的水师,郑芝龙肯定会臣服于朝廷。。。”

    曾永忠跟随廖文儒开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