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下松滋,比拼的不是勇力,而是智谋,我军必须要以最少的牺牲,获取最大的利益。”
朝廷派在瞿能身边的特派大臣王励淡淡一语,给以后的战略下了个明确的基调。
此王励便是曾经荆州府衙同知王励王志成,多年以后他才惊觉害自己的幕后主谋竟是朱久炎,要说这王励,也算是因祸得福、咸鱼翻身了,当年被朱久炎弄的名声丧尽,前途暗淡,竟让他幸运地躲过了蓝玉案的牵连。
可惜王励却并不这么想,时时刻刻都在惦记着报复朱久炎。朱允炆登基之后,他便认为机会来了,天天叫嚷着湘王府必反,自打叶伯巨死后,王励算是第二个敢公然说诸王必反的人了。当时朱允炆唯恐被天下臣民看破自己的用心,不得不下旨把王励下了死牢,甚至一度还想掩耳盗铃下旨杀了他,向诸王表明自己并没有削藩之心。
可是,随着湘王、燕王起事,朱允炆记起了曾预言湘王府必将起兵的王励,他认为王励提前看破湘王造反,眼光着实长远,连起兵的日期都算得那么准确,可见是精通运术推算,确有真才实学,眼下朝廷拜将出师剿灭逆贼,一切都得以明朗化,故此,朱允炆特地下旨,提拔王励为翰林编修,委任他为瞿能的军师。
一方面,他可以辅助瞿能,第二方面,朱允炆更相信文人,哪怕王励的风评极度不好,但也比瞿能这样的武官值得信任,即便瞿能父子有过各种投诚表现。
瞿能对于王励这个朝廷委派“军师”的意见,表面上自然是一副很重视的模样。而且王励的建议也是顺着他减少伤亡的思路来,是以他肃声道:“王大人的建议很好,诸位还是多往智取方面想想。”
诸将见此只好将激荡的热血给压了下去,他们一齐开动脑筋,可是却也是无计可施。
“王大人,可还有良策”王励作为朝廷派给瞿能出谋划策的军师……瞿能用脚指头都想得出来这家伙的另外作用是什么。
说是帮手,可是却和身边跟着的债主一样,时刻影响着自己的决定,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只能时时记得给他面子。
王励微笑点头,很满意瞿能对自己的尊敬,他站起身来,目光反反复复地在地图上来回巡视,却迟迟没有开口,瞧他的眉头凝成一线的神态,显然是在做着全面的思考。
现在的计策若是出好了,打败湘王世子,不仅能够一雪前耻,更是能他身上的污名清洗干净,甚至还能让自己的名声轰传天下,所以王励现在是慎之又慎。思虑良久,他的嘴角终于扬起了自信的笑容。
瞿能问道:“王大人,可是想出了破敌之计”
王励一脸胸有成竹的样子,指着江陵的位置道:“强攻松滋要付出一定代价,且可能会被荆州方面的叛逆机会,励以为,我们应当反其道而行,将进攻的重点放在江陵城上!”
“江陵城”三个字,让在场众人的神色微微一震,目光不约而同地看向江陵的位置。他们都没明白王励是什么意思,哪里有在没有拿下松滋的情况下,过江去攻江陵的道理荆州
就在江陵的后头,强攻江陵不是伤亡更大,风险更高吗
而且松滋的叛军若是在后面断了他们过江的浮桥,他们岂不是会被全留在对岸两面受敌之下,可是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瞿能起初也不解其意,但看到王励脸上别有深意的笑容之后,他才恍然道:“王大人的意思是,留一支伏兵于此,然后大军佯装要全力攻江陵的样子,引松滋守军前来断桥,智取松滋”
见瞿能猜出了他的意图,王励也不再卖关子,点头道:“正是如此。欲攻荆州,必先取松滋。如今叛王世子朱久炎率军坐镇荆州,欲挡我军,给叛王一个安稳的后方,他也必然视我军为心腹之患!以励之见,将军何不大造声势,佯装渡江与攻其江陵,做出要与他们决战的姿态,暗中却留一员大将,率数千精骑,在原地埋伏。等我军全部渡江之后,我料那松滋守将李尧见此必定率军出击断我军后路。如此一来,破绽就出来了,伏军取松滋将不费吹灰之力!只要得了松滋,不仅粮草得到了补充,战争的主动权也转来了我军手中。”
洋洋洒洒一番话,总结起来,就是一条声东击西之计。
看似简单,但兵法一道,存乎一心,贵在应变,王励能在短短的时间内就想出个诱敌计策,此等智谋,也是非同一般。
“听闻李尧此人领兵谨慎小心,万一他对我军的行动视而不见,固守松滋,我军后续该怎么办”王通小心地发问道。
“若是如此,虚实之间自然转换,才叫兵法!松滋守军到时若是不动,为了给前方的武定侯创造胜机,我军也只能强攻江陵,猛撞荆州了!”王励冷然道。他的言下之意,就是我官军两倍于荆州,在不计伤亡的猛攻之下,不管结果如何,武昌方面的朱柏必定受到巨大的影响。
反正打没了兵马,朝廷会想办法给他们补充,而湘王府方面则是打一个少一个,即便是二对一的跟他们换,也能换死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