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之中,赵德昭并未睡下,而是慢慢的整理着脑海里关于这次伐蜀之战的有关信息。
一番整理之后,赵德昭发现自己对于这次战斗的了解并不多,就记得杨家将里面出现过的那个曹彬是参加了这次伐蜀之战的,印象里面似乎这一战打得非常顺利。
还有就是赵德昭在后世的时候听过的一句诗“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说的就是后蜀国主孟昶开城投降的事。
虽说这首诗全诗赵德昭不记得了,但是这首诗的作者赵德昭还是比较有印象的。她就是历史上比较有名的花蕊夫人,此人以容貌才气闻名于宋朝初年,据一些传闻所说,她和烛影斧声的事件还有牵连,就是不知道是真是假了。
反正根据自己知道的相关信息总结出来的结果,这一次大宋伐蜀的战争应该是进行的非常顺利的。
所以,赵德昭开始盘算着自己要不要插上一脚进去,通过这次伐蜀涉足到军权方面去。
文治武功自古以来就是刷声望的绝佳手段,在这个年头里,想要站得稳,手头上要是没有军权的话是不可能的。
军权才是立身之本。
曾经赵德昭也以为前两年所谓得杯酒释兵权之后,赵匡胤就彻底的统一了宋朝内部的军事力量。不过经过了这段时间在开封府的学习之后,赵德昭才明白了事情并非如此。
杯酒释兵权只是一个简单的统称,其实整件事情是一个精心策划的漫长过程,从最初阶段的慕容延钊、韩令坤、高怀德,再到后面的石守信、王审琦,这些人只是交出了禁军内部的职务,但依旧担任着地方的节度使。
可以说他们的军权只是被削减了,并不能说是彻底的放下了。
至于另外一些参与了陈桥兵变,配合赵匡胤登基的将领们就更别说了,像是王彦超、武行德、郭从义,白重赞、杨廷璋等人手中依旧掌握着大量的军队,从禁军到地方都有他们的身影。
这些人汇聚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军事力量集团,比起赵匡胤手中掌握的禁军也是不遑多让。象是自己那个弟弟赵德芳的母族王氏就是其中之一,靠着这个巨大的军事集团的庇护和支持,王继勋当初才没有因为新兵作乱的事件被赵匡胤惩处。
这群人自赵匡胤开始集权之后就变得越发的紧密起来,为了不给大宋造成不必要的内耗,赵匡胤也就只能暂时忍耐下来。
这就是有军权在手里的好处,别人想要动你都得先掂量几分。
现在赵德昭虽然挂着个桂州防御使的名头,实际上手底下不过只有十个牙将,在一干军中大佬们面前连根菜都算不上。
诚然,自己或许可以慢慢的抱紧赵匡胤的大腿,就这么安安稳稳的在开封城里发育好,只要提防好自己那个二叔,到时候就能顺理成章的接过皇位。
不过历史上虽然有着赵二谋害赵匡胤的说法,也有着赵匡胤是自己突发疾病而死的,两者之间到底哪个更可信赵德昭都无法做出判断。
万一要是赵匡胤真的突发急病,撒手人寰人话。没有足够的功绩和威望的自己,面对朝堂上一众的开国功臣、骄兵悍将们,自己真的能指挥的动他们吗?
原本历史上,哪怕是跟随着赵匡胤一路成长起来的赵光义在登基之后的北伐之战里,也是照样把原本属于赵匡胤的大部分将领都给换成了自己手下的幕僚。
这真的就是赵光义在给自己手下好处?赵光义也是跟着赵匡胤学了这么久的,临阵换将的坏处他能不知道吗?
但问题是那帮人他确实指挥不动啊,他们大多都是摄于赵匡胤的武力和个人魅力才会臣服,至于赵光义在他们看来根本不算什么,若非手中兵权已经被赵匡胤收走了,说不定就有人要重演后晋/后周旧事。
要知道这可是乱了快百年的五代十国,皇帝这个东西换的就跟流水一样,今天你称帝明天他登基都是常事。军中将领们也不会跟你讲什么忠君爱国之类的大道理,他们更多的是信奉实力至上。
要是赵光义敢跟南宋皇帝一样玩什么金牌诏书,强行命令这帮将领带军出征的话,他们真的就能做出半路上率兵造反的事情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