忒伊亚星球体积和火星一样大小,在月球形成假说中,月球是地球和忒伊亚星球,碰撞后漂浮的碎片聚集形成的。
忒伊亚星球体积是地球的20%—25%左右,如果发生碰撞,最大可能的结果就是两颗星球同时爆炸毁灭,变成太阳系中的尘埃碎片。
第二,如果地球与忒伊亚星球碰撞后存活下来,巨大的碰撞会使地球缺失凹陷很大一块,起码不是相对的球形了,地球形成初期没有稳定的大气层,大碰撞后很难存在稳定的大气层,所以破损的地球通过巨大的引力,会把周围的星球碎片吸引过来形成自己的一部分,在一个大体积星球引力范围内,很难同时形成两个星球。
第三,月球在地球形成之后就形成了,地球早期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大气层,地球和月球表面的大气层成分应该很相似,离太阳的距离也一样,矿物质成分,温度等条件都比较接近,在相似的环境地球和月球基本上同时进化演变,最后形成的月球环境应该类似接近于地球的,适于人类生存的环境才对。地球和月球上的岩石矿物质等成分,构成比例的相似度应该非常接近。
第四,地球在受到大星球的碰撞后,在没有形成稳定的大气层之前,地球和月球一样会受到外来小天体的撞击,如现在看到的月球表面布满的撞击坑一样,地球的体积和引力更大,所受到的外来小天体的撞击应该更多更频繁才对,地球表面出现的天体撞击坑应该比月球更多更密集才是。
所以两颗大体积星球碰撞后,再形成两颗大体积的新星球是非常不合理的。几百年后科学家通过研究月球提出了新的月球起源。
月球真正的起源是这样的:
1,月球是一个大体积星球,应该拥有独立的星球形成过程,是太阳系中一颗独立的星球。
2,月球表面布满的密集小天体撞击坑,说明月球形成后相对空间环境恶劣,是和地球在不同的空间环境下形成的。
3,月球像太阳系中其它的星球一样,受到太阳的引力吸引慢慢向太阳靠近,在接近地球的时候,月球又受到地球近距离的引力吸引,在一个合适的空间位置点,月球与地球和太阳的相互引力达到一个平衡,月球被吸附到地球轨道内成为一颗卫星,月球只是被地球引力束缚在周围而已。
用反证法来说,如果月球是在地球周围通过碎片聚集形成,那么在形成的过程中月球的体积会越来越越大,作为一颗逐渐增大体积的星球,受到地球的引力应该逐渐增大,月球在形成变大的过程中应该越来越靠近地球,直至最后撞击到地球上,现实情况却是月球以每年3.8厘米的距离在远离地球。
所以,几百年前科学家通过对比研究月球矿物质组成成分,表面天体撞击坑的分布,空气成分形成等因素研究,觉得月球是一颗大体积,独立形成的星球更合理,只是被太阳引力吸引路过地球,然后被地球吸附住了。
青龙看着眼前月球密布的小天体撞击坑,想起了在图书馆看到的,关于三千年前人类对月球起源的研究给出的新假说。
为什么说是假说,因为人的寿命长不过百年,以亿年为时间单位的星球形成过程,谁也不可能亲眼所见,在无尽的宇宙空间中,人类对宇宙空间的研究探索还只是一个初生婴儿。
站在地球上说宇宙都是笑话,等人类真正可以轻松的在宇宙空间中行动生存时,才有可能从宇宙中的视野角度来了解宇宙奥秘......
火箭头和中部舱体飞船渐渐靠近满是撞击坑的月球表面,在离月球表面五公里的地方,火箭头和中部舱体解体分成两个部分,运载火箭头内部的物资仓向月球落去,降落在离月球表面一公里的地方,火箭头开启阻力降落伞,使运载火箭头减速,慢慢的朝地面落去。
中间部位的飞船舱体在解体分开后,下半部圆柱体舱体变形打开,从舱体飞船中下位置伸出两个机翼,尾部伸出尾翼,就像一个变形金刚从圆柱体舱体的外形,变成一架飞机外形的航天飞船一样。
飞船渐渐靠近月球表面,机翼下喷出淡淡的火焰,火焰提供反推力控制着飞船舱体减速下降,一阵轻微的震荡,飞船舱垂直下降,落在月球表面。
青龙带着八个小队队员和五个飞船工作人员走向舱门,舱门口是一个长方形过道,大小约有两个电梯的空间面积,十三人略显拥挤的站在舱门口,身后一道内舱门关闭,离外舱门两米多,青龙一行十一人隔离在拥挤的长方形过道空间中。
青龙小队的八人身上白光凝聚,最高级别的战斗机甲启动了,每个人身上都被一层白光笼罩,在身体表面形成机甲防御。
在裸露的皮肤表面,离身体皮肤约五毫米处,有一层机甲白光层,把身体表面和大气空气分离开来,在大气稀薄的宇宙空间中,隔离开的身体表面内部层,充满了人类呼吸所需要的空气氧气。
智能机甲会吸收周围稀薄的大气成分,转化为人类呼吸所需要的氧气成分,青龙的背后侧还挂着一个储水器,里面可以储存三升压缩水。
在大气成分特别稀薄的地方,智能机甲可以通过分解水,产生氧气来改变身体表面防护层内的空气含氧量,近一步保证呼吸氧气的需要,附带产生的氢气,可以作为行动中推进燃料使用,节省机甲自带的备用核能源。
另外五个飞船工作人员的外形和青龙们不一样,他们的主要工作是维持飞船的正常运行,及与飞船相关的一些工作,他们穿着一般的宇航服。